我们通过高强度竞技运动,比如职业足球运动可以明显看出,运动员在年龄超过24、25岁后运动能力和体能状况会出现明显下滑。尽管在此年龄阶段从事日常活动并不能明显感觉出这种体能和运动能力的下降,但也会开始感觉到更容易疲劳,运动强度和量会在不自觉期间出现减少,这就不可避免的减少能量消耗,相应的增加脂肪的储存。
不健康饮食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们往往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尤其是吃的方面开始更加追求口腹之欲而放松对健康饮食的追求,成为体重增加的最大罪魁。
一个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重要因素是喝酒,尤其是喝啤酒,往往更显著增加腹部脂肪的堆积。中年男性的大肚腩经常被称为“啤酒肚”,并不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激素的影响
在男性,睾丸激素分泌的减少,尤其是肥胖者分泌减少更为显著,会导致肌肉量的减少,从而显著减少能量消耗,更容易引起脂肪堆积。
在女性,卵巢激素分泌的减少往往更加显著增加身体脂肪的沉积和再分布。
女性更年期后,通常都有非常严重的体重增加,和明显的脂肪再分布,突出体现在腰围的增加和脖子的加粗,严重的甚至出现呼吸音变粗,原先不打呼噜的女性也开始打呼噜,是一个最明显的信号。
老化导致的代谢率的下降
一直以来,很多“中年肥”没法用上述因素来解释。
比如,有的人一点都没有减少运动能量消耗,也没有增加能量物质摄入,“中年肥”仍不可阻挡的扑面而来。
特别是在某些女性对此百思不得其解,甚至喊出了“喝凉水都长胖”的无奈。
按照目前的生物医学理论,这种不可理喻的“中年肥”只能用基础代谢率的降低来解释。
但是,具体的机制是什么?
基础代谢率到底为什么会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减少能量消耗呢?
最近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酶的活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这种酶活性的下降可能就是一直在寻找的与运动或不健康饮食无关的随年龄体重增加的秘密(之一)。
研究已知,与衰老相关的代谢变化之一是骨骼肌组织中线粒体含量和功能的丧失。
我们知道,线粒体是人体的能量转化工厂,线粒体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和热量。随着年龄增加,细胞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衰退自然会带来代谢率的下降。
大量研究表明,一种被称为AMPK的蛋白激酶是线粒体功能和能量平衡的关键调节因子,在包括刺激葡萄糖摄取、脂肪氧化和能量产生调控中具有关键作用。
研究显示,增加AMPK活性可以降低内脏脂肪沉积,并增加骨骼肌中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能量产生,从而有助于控制体重和改善健康;另一方面,骨骼肌中AMPK缺乏会导致线粒体丧失,葡萄糖摄取受损和运动耐受能力下降。
著名“神药”二甲双胍部分作用就是通过AMPK活化实现的。
研究早已发现,AMPK的活性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但具体的分子机制却一直没有找到。
在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AMPK活性随年龄增加而降低很可能是通过骨骼肌中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活性增加实现的。
为什么叫DNA依赖性蛋白激酶呢?
就是这种酶的活性通过衰老带来的DNA双螺旋分子的断裂而激活,DNA-PK活性增加就会降低AMPK的活性,导致随年龄增长带来的线粒体数量和功能的衰退,以及代谢率的降低。
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自然更多的以脂肪的形式沉积在体内,尤其是腹腔内,最终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
我们可以抛开中间复杂的分子机制和拗口的术语,只需要了解到,科学家已经发现了随着年龄增加代谢率降低,引发与饮食和运动无关的体重增加的至少一种合理的解释,再也不用把“喝凉水都长胖”的“中年肥”现象生硬地与什么结不结婚扯在一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